世界冠军朱雨玲的球拍刚放下,教案就打开了。这位在天津大学教乒乓球的老师,最近因为一段上课视频火了。视频里她正弯腰给大学生调整握拍姿势,动作比打国际比赛时还认真。
你可能想象不到,这位拿过世界杯冠军的运动员,现在每天要面对的是连球拍都不会握的零基础学生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她似乎比拿冠军时还要投入。早上八点的课,她七点半就到球馆,拿着平板电脑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,连"有四个同学比较内向需要多关注"这样的细节都记在本子上。
朱雨玲的课表排得比职业运动员时期还满。本科生的公共体育课要教,研究生选修课要带,还要抽空指导校队训练。最让学生们佩服的是那份"作业清单"——垫球1000次这样的训练量,对专业选手来说是小菜一碟,但要教会完全没基础的大学生,难度不亚于打一场决赛。
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。有学生纯粹是冲着"世界冠军老师"的名头来蹭课的,结果第二节课就被朱雨玲点出了名字。原来她根据每个人的动作特征记住了这些"编外学生"。这种观察力,恐怕比她在赛场上的预判还要精准。
在川大读博士的间隙,她带着天大队拿了北方赛区高校冠军。这个成绩放在职业选手里可能不算什么,但对大学生来说简直是梦想照进现实。更接地气的是她创立的"雨玲工作室",把专业训练方法拆解成普通学生能接受的步骤,让更多人体会到乒乓球的乐趣。
食堂里经常能碰到认出她的学生。比起领奖台上的标准笑容,这时候的朱雨玲显得更自在。有学生说,看她端着餐盘和同学聊天的样子,完全想不到这是拿过世界冠军的人。
从领奖台到讲台,朱雨玲找到了比金牌更持久的快乐。当运动员时输赢是全部,当老师后每个学生的进步都是新的胜利。这种转变看似轻松,背后是把十几年专业积累打碎重组的过程。
有次讲座上她说,刚退役时也迷茫过,是校园给了她新的方向。现在看着学生从零开始到能打比赛,那种成就感很特别。说这话时,她手上又磨出了新茧子,不过这次是教球磨的。
职业运动员转型从来不是易事,但朱雨玲用球拍和粉笔写出了新剧本。当世界冠军的头衔变成"朱老师"的称呼,她反而找到了更广阔的赛场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辉煌优配-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-股票账户开户-在线股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